孔院新闻

关于“新文化”的新思考国际学术会议在特拉维夫大学召开

2024-09-01

点击量: 次浏览

4月1日至2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与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联合举办“关于‘新文化’的新思考:百年之际重思‘五四’”国际学术研讨会。

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主任石熬睿(Ori Sela)、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郭志松(Asaf Goldschmidt)、中方院长吴洋出席了会议。来自以色列、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五四运动对中国以及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产生的影响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郭志松在致辞中表示,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一直是国际汉学界关注的热点。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促进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

郭志松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六个板块,议题涉及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第一板块的主题是“语言和身份”。加拿大约克大学学者琼·贾奇(Joan Judge)在发言中聚焦“另一种国语”,探讨了新文化前后中国知识分子为确定国语所开展的活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珍妮特·陈(Janet Chen)做了题为“国语与方言:在五四时代学说‘普通话’”的发言。特拉维夫大学学者以阿尔·奥尔(Iair G. Or)介绍了同时期在以色列土地上发生的“国语”改革,即希伯来语的现代化和推广。

琼·贾奇发言

珍妮特·陈发言

第二板块是“日本与欧洲视角”。来自以色列海法大学的罗特姆·柯奈尔(Rotem Kowner)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变革之年:日本人眼中的1919年中国”。德国汉堡大学的克里斯蒂娜·提尔(Christina Till)的发言以“国家,音乐和青年行动主义:王光祈在欧洲的居留”为主题。两人的研究为五四运动研究扩展了国际视野。

第三板块聚焦“思想意识、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学者郭雅佩介绍了五四运动和全球保守主义,海法大学学者舍海尔·拉哈夫(Shakhar Rahav)阐述了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意识与乌托邦,特尔海学院的加德·伊赛(Gad Isay)则重点介绍了五四运动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

第四版块的主题是“在新生与遗产之间”。与会学者探讨了五四时期新文化和旧传统之间的张力及其代表学者的思想主张。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塞莱娜·奥莉(Selena Orly)关注了“胡适的五四女性主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者加尔·基维利(Gal Gvili)则把视野扩展到了印度,做了主题为“跨区域的隐喻:五四时期中印文学的连通性”的报告。吴洋以“清朝遗老与五四运动”为题,通过分析文献的方法,探讨了沈曾植、王国维等学者在五四运动期间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以及1919年中国学统的转变。

塞莱娜·奥莉发言

吴洋发言

第五板块是“科技,革命和全球关怀”。石熬睿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人的问题和中国的答案:孙中山《中国的国际发展》及其余波”。特拉维夫大学学者奥恩·巴瑞克(On Barak)则关注了五四运动期间发生在埃及的一场革命,将中国研究与中东研究联系起来。

第六板块讨论的是“个体主义与个体”。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念群和文学院教授张洁宇参会。杨念群介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个人主义”,分析了它难以在中国繁荣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并分析了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杨念群发言

张洁宇则关注鲁迅这一新文化的巨匠,探讨了他“弃医从文”“弃教从文”的两次职业选择的原因和时代背景,并探究了“后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张洁宇指出,在某种意义上,现在仍处于“后五四”时代,因此,研究五四运动具有现实意义。

张洁宇发言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五四运动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交流,涉及近代中医的命运、中国女性主义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等。杨念群认为,近代中医问题不仅是医学的问题,更是文化和社会的问题,近代中国对西医的敌视很大程度来自于一种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误解,特别是来自于中西不同的“空间”文化。他的观点引起了在座学者的兴趣和热烈讨论。

圆桌讨论

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举办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希望藉此促进相关领域的中西交流和跨学科交流,为中国的五四研究扩展国际视野,并向海外汉学界介绍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一篇: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 举行2019年首场汉语水平考试 下一篇: 中国元素妆点意大利博洛尼亚儿童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