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7日,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受邀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市圣乔治图书馆举办讲座。他以“中国文学的未来”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见解、展望了中国文学的未来,并与300多名中意读者进行了近距离对话与深度交流。
讲座开始前,博洛尼亚大学亚洲事务校长代表安东尼奥·菲奥里、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许颖分别致辞。安东尼奥·菲奥里感谢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搭建交流平台,希望以后能与孔院继续合作开展更多类似的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
安东尼奥·菲奥里致辞
许颖表示,希望现场听众能抓住与文学大师进行深度交流的机会并有所收获。
许颖致辞
余华首先回顾了自己与博洛尼亚的渊源、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20年前与莫言、苏童、王朔在意大利旅行的美好记忆。余华的语言风趣幽默、轻松活泼,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讲座中,余华与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文学未来的展望。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未来首先要仰仗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作家的涌现,“90后”作家的“进场”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是中国文学的未来‘人事’上的保证。”余华说道。
余华发言
同时,余华表示,中国文学的未来所仰仗的,最根本的是文学自身历久弥新的特点。 他用自身经历举例,讲述了自己在巴黎街头熙攘人群中体悟到欧阳修“人远天涯近”诗句意境的经历。
“一个读者可以在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作家的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余华认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也是文学的未来。
活动现场
主题演讲结束后,余华就中国各个时代文学体裁、文学的翻译性、中国与日本文学对比等问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精彩解答博得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最后,余华为大家讲述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一位落魄巴格达富人远赴开罗寻找财富,费尽周折最终发现财富就埋在巴格达自家院中树下。“这个故事的意义就在于,每个人其实都拥有很多财富,只是还没发现。”余华说,“发现财富的最好方式就是,你离开,然后你回来。”
现场听众提问
博洛尼亚是余华此次意大利之行的倒数第三站。之后,他还将赴威尼斯、米兰继续进行文学交流。
余华为读者签名
余华,1960年4月出生,曾经做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5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6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英、法、德、俄、意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余华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Premio Grinzane Cavour)(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CHEVALIER DE L’ ORDRE DESARTS ET DES LETTRES)(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Prix Courrier International)(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GIUSEPPE ACERBI LITERARYINTERNATIONAL PRIZE)(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Velika nagrada Ivo Andric)(2018)等。其作品《兄弟》被瑞士《时报》(Le Temps)评为2000至2010世界最重要的15部小说之一,《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被英国《前景》杂志(PROSPECT)评为2012年度最佳图书。
供稿、供图:林光耀
上一篇: | “我眼中的中国”绘画大赛在爱尔兰都柏林颁奖 | 下一篇: |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举办本年度第二次HSK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