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9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携手芬兰中国法律与中国法律文化中心、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中国法律研讨会,吸引了80余名来自芬兰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及法律界、商企界人士参会。6名来自中国、芬兰、英国、丹麦等国家的专家做了大会主旨演讲,10余名与会嘉宾参加了分组发言和专题讨论。
芬兰中国法律与中国法律文化中心主任、赫尔辛基大学教授乌拉•柳可嫩(Ulla Liukkunen)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此次中国法律研讨会是“2018北欧中国法律周”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了北欧学术界和民众对中国法律和中国法律制度的浓厚兴趣。她表示,鉴于当地中小企业及创业公司的需求,“2018年北欧中国法律周”期间举办了许多关于中国企业和公司法的活动,其中包括中国知识产权法的讲座。
乌拉•柳可嫩致开幕辞
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院长皮娅•莱托瓦纳莫(PiaLetto-Vanamo)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她表示,希望这个研讨会能够促进北欧各所大学之间,以及北欧与中国在中国法律研究方面开展更多、更广泛的合作。
皮娅•莱托瓦纳莫致欢迎辞
当日上午,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与中国法律的背景、中国法律和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主旨发言,英国华威大学法学院教授艾伦•尼尔(Alan C. Neal)担任主持。
在第一单元,艾伦•尼尔做了“如何发现中国”的报告。他回顾了自己作为劳动法专家和法官与中国开展的多个合作项目,以及多次赴华访问对其学术研究的影响。他指出,随着中国的变化、发展和进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法律越来越重要,而且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历史、地理及文化等因素。
艾伦•尼尔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闫冬做了题为“中国法律的起源”的讲座,介绍了中国的法制传统、法制现代化、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及其最新的发展等内容。
闫冬介绍“中国法律的起源”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迪特莱乌•塔姆(Ditlev Tamm)则从一位法律史专家的视角,阐述了北欧对中国文化、法治与中国特色司法改革的反思。
迪特莱乌•塔姆演讲
在第二个单元,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陈玉文(Julie Yu-wen Chen)做了“文化与当代中国”的演讲,介绍了研究中国政治与法律的多种理论模式。
陈玉文发言
芬兰拉普兰大学教授马蒂•诺由嫩(Matti Nojonen)分析了中国经济、商业和法律的交汇及其对法律研究的影响。
马蒂•诺由嫩发表演讲
皮娅•莱托瓦纳莫在演讲中强调,在研究当代法律时要充分考虑历史及法律史的讲述。
下午的研讨会分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分别探讨“机构和行动者:中国背景下的法律”“中国私法的当前热点话题”两个议题。第一小组讨论由艾伦•尼尔主持,他介绍了“法律机构:中国的司法和行政决策”,闫冬阐述了“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法律体系”,芬兰图尔库大学教授优哈纳•涅米(Johanna Niemi)和博士研究员皮娅•艾斯科里恩(PiaEskelinen)分析了“法律和性别结构中的性别选择:进行比较和中国法律研究时的理论考虑”。
中国人民大学程大为教授讲述“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二小组讨论中,乌拉•柳可嫩(Ulla Liukkunen)担任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金海军、北京大学副教授闫天及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奕弘(Yihong Zhang)分别围绕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和私法理论、中国劳动法及劳资关系、中国的公司法制度进行了论述。
金海军做“中国知识产权法的最新发展”主题讲座
随后,来自芬兰坦佩雷大学、东芬兰大学、阿尔托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的四位教授和博士研究员围绕“中国法律教学与研究的实际案例”进行了专题讨论。
“2018北欧中国法律周”由芬兰中国法律与中国法律文化中心和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得到了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法律周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专家讲座、中国法律研讨会、首届北欧中国法学者会议、中国当代人管理研讨会等活动。
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一直致力于促进芬兰及北欧地区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和研究,并为中芬两国学术合作与交流搭建桥梁。陈玉文表示,此次孔院积极参与“北欧中国法律周”活动,并联合主办了中国法研讨会,旨在为北欧地区的中国法研究人员提供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北欧乃至整个欧洲对中国法律和法律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有利于加强孔院在当地大学学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篇: | 孔子学院爱心之旅,四岁女童圆梦“中文” | 下一篇: | “欢乐春节”狗年如约而至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迎春共襄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