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开始,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举行了三场“中国经典研读之《三国志》”研读讨论会。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张耐冬赴以色列主讲。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学生,汉学研究者参加研读。
第一场研读会的主题是“历史上的两个荀彧”。张耐冬介绍了三国时代的政治特色,《三国志》一书的成书、史料来源、结构以及作者陈寿、注者裴松之的基本情况。他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与《后汉书》中对荀彧生平及政治立场的评价歧异作为案例,对《三国志》在描述三国史时的“书法”与历史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张耐冬在讲座中特别说明东晋至南朝初期对魏晋历史的重新定位引起的重新评价魏晋人物的史学思潮,并认为对荀彧传记的重新编纂是最能体现这一史学与政治变迁过程的样本式写作。这些对于史书的深入分析,给听众了解中国史学传统提供了帮助。
第二场研读会的主题是“‘隆中对’背后的隐情——孙刘联盟新史”。张耐冬对历来备受重视的“隆中对”进行了重新评估,对其中“结好孙权”而建立“孙刘联盟”的计划与诸葛亮其他规划的关系进行综合比较,对“隆中对”的历史意义与可行性进行了历史学角度的还原。
第三场研读会的主题是“华佗——神医还是方士?”。张耐冬以《三国志·方技传·华佗传》为基本文本,以汉魏时代的知识观念为出发点,对历史记载中如何描述华佗医术进行了考察。他表示,华佗“游学徐土”的经历,正符合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对道教盛行的东部沿海地区相吻合,而陈寿对其治疗手段与具体治疗方式的记载,也体现出极强的方术色彩,因而神医华佗可能是在道教观念影响下被塑造的一位理想人物,更可能是其技艺直接与早期道教的方术有关,不可以现代医疗知识进行衡量。
与会者们积极参与研讨,围绕《三国志》文本进行了交流,将《三国志》所记载的华佗医术同《黄帝内经》以及中国古代方术、医学、科技和身体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讨论,充分体现了研读讨论会“扎根文献,具体对话”的宗旨。
本次《三国志》研读活动是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第二次举办中国经典研读讨论会,本活动旨在帮助以色列的汉学研究者提高文献研读能力,并向他们介绍中国学者的研究思路、问题意识和研究成果,引导双方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与交流。此类活动在特拉维夫大学师生间收获了一致好评,对中国学术研究的世界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上一篇: | 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举办2019年夏令营 | 下一篇: | 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携手德累斯顿中国亭协会举办“孔子学院日”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