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应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邀请,通过ZOOM线上平台,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题为“利玛窦及其对爱比克泰德的中文重述”。本次讲座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利玛窦与世界万国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由孔院中意双方两位院长共同主持。
意方院长玛丽娜·莫迪(Marina Timoteo)首先对杨慧林表示了欢迎并介绍了杨慧林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
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许涤非则向与会者介绍此次讲座的学术背景,并对杨慧林和现场听众的到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讲座开始,杨慧林表示,在《主体的诠释学》中,法国哲学家福柯不断地引用爱比克泰德的教义,利用“自我关怀”(epimeleia heautou)和“认识自己”(gnōthi seauton)之间的关系来追溯古希腊哲学向基督教思想的转变以及“现代主体性模式”的出现;有趣的是,爱比克泰德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思想和基督教的起始。
1595年至1603年期间,利玛窦将爱埃比克泰德的《道德手册》译述为《二十五言》。从根本上说,这一“译述”是为了传教所用,通过爱埃比克泰德来勾连中西之间的教化传统。不过,如果将利玛窦和福柯对爱比克泰德的解读互为参照,并虑及利玛窦《交友论》和《二十五言》的编译由来,及其与王阳明弟子的交往,就能发现其中包含着更深层的意味。
杨慧林认为,爱比克泰德、利玛窦、福柯都有涉及并经由利玛窦而与王阳明相关的 “知行关系”,爱比克泰德的论说认为:“哲学之首要和必要,都在于践履其原则”,串连了“行”与“知”的思想线索。福柯从中看到的是 “看护自己” (care for the self)成为 “认识你自己” (Knowing yourself) 的 “框架、落点和基础”。
利玛窦《二十五言》保留了爱比克泰德的上述文字,另有 “既解达而能力行,是乃贵焉” 等等也同样是对爱比克泰德的译述;而另一方面,利玛窦与中国士人的交游及其重述爱比克泰德的背景,又不能不联系到王阳明的相关学说,比如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据杨慧林介绍,当1595年利玛窦到达南昌时,王阳明已去世66年,但其弟子云集白鹿洞书院,利玛窦在此谈学论道,并受邀完成《交友论》一书,提出君臣应如朋友,而朋友应该 “同志” “共财”等思想,受到王学弟子推崇。
此外,利玛窦及其著述同样得到了李贽、徐光启、汪汝淳等中国学者的普遍认可。汪汝淳将利玛窦所传之道追溯到中国圣贤,用“时行物生”论证“天道莫非至教”,接续王阳明“知行合一” 的传统。
杨慧林表示,利玛窦对爱比克泰德的译述使“既解达而能力行”成为基督教进入中国的独特入口,也与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知行合一”、“体用一源”的思想相互契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十五言》不仅与基督教传入中国有关,而且还关联到福柯的“思想转换”,与王阳明之后中国思想中形而上学和道德理论相关。通过“平行阅读”利玛窦、爱比克泰德、王阳明和福柯对于“知”与“行”的文本,我们不仅对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也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现场学生就利玛窦能否通过斯多葛学派将新儒家和天主教神学结合起来的问题与杨慧林进行了探讨。杨慧林表示,实际上,一些学者将儒家学派称为中国的 “斯多葛学派”,他们认为,这也是利玛窦选择利用儒家思想宣扬基督教义的原因;另一方面,福柯也曾强调过爱比克泰德与斯多葛学派的紧密关系。对此,中外学界都有著述进行过深入研究。
利玛窦作为中意文化交流的先驱,他的思想在当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此次活动汇集了多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深刻解读利玛窦的经历、思想、著作和活动,展现了他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探索了他对中西方文明的认识和贡献,相信会给所有的参与者带来更为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上一篇: |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会议召开 | 下一篇: | [人民网]津巴布韦青年流行学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