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利玛窦系列讲座”拉开了序幕。首场讲座的嘉宾是博洛尼亚大学地理学教授Stefano Piastra,讲座内容围绕“利玛窦与地图学”展开。
首先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玛丽娜·莫迪(Marina Timoteo)与博洛尼亚大学副校长、教授Raffaella Campaner先后作开幕致辞。首先莫迪向到场的嘉宾和观众表示欢迎,简单介绍了利玛窦的生平以及他绘制的世界地图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Campaner向与会者表达了最真诚的问候,并且表示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很重要,“利玛窦系列讲座”将为博洛尼亚与中国搭建文化桥梁。
Stefano Piastra介绍了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6世纪在中国的生活,特别强调了他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利玛窦毕生致力于将西方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制图和地理等知识传播到中国。他相信,通过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知识,可以帮助两种文化相互理解、相互融合。
Piastra着重讲述了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地图的历史。这些地图被翻译成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并在欧洲流传,但直到多年后才被广泛传播。在制图的过程中,中国被放置在世界的中心位置,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概念。
Piastra指出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它让东方人得以了解西方文化。利玛窦在1602年和1603年分别制作了两个版本的世界地图,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是1602年的版本,其由六个板块组成;而1603年的版本,相较于1602年版本,在尺寸上更大,也附有更多的细节。
1602年的版本,目前全世界仅有7份副本存世,其中一份珍藏在博洛尼亚大学,这份地图也是目前意大利唯一保存的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而1603年的版本,目前全世界仅存2份副本,一份在中国辽宁,另一份在日本。
最后,Piastra表示,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博洛尼亚与中国有着古老的渊源。
莫迪补充道,利玛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关注。博洛尼亚与中国之间的关联很密切,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是一个宝藏,需要被发现,被研究。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非常荣幸能够帮助Piastra完成他的一个阶段性研究。
在提问交流环节,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周冬曙就讲座内容提出了疑问,Piastra对其进行了详细解答。
最后,莫迪总结道,利玛窦身上流淌着文化交流精神。在当今世界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利玛窦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上一篇: |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成立15周年庆典举行 | 下一篇: | 利玛窦系列讲座第五讲——“利玛窦及其对爱比克泰德的中文重述”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