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第二届“中欧气候合作论坛”举行 共话全球气候治理与中欧绿色转型

2022-10-16

点击量: 次浏览

10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和爱尔兰中国研究所承办,都柏林大学能源所、中国人民大学“双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协办的“中欧气候合作论坛”举行。与会中外嘉宾围绕“中欧气候合作”主题,就促进中欧绿色经济转型和气候合作进行深入讨论,为促进中欧互利合作发挥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中国、欧洲多国及联合国共30多家政府、国际组织、智库、大学及企业等代表发言。中国驻爱尔兰大使何向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司一级巡视员孙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副执行秘书长奥瓦伊斯·萨尔马德(Ovais Sarmad)致开幕辞。爱尔兰前总理、爱尔兰中国研究所所长恩达·肯尼(Enda Kenny),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代理校长马克·罗杰斯(Mark Rogers)致欢迎辞。致辞环节分别由爱尔兰中国研究所主席玛丽·奥布莱恩(Marie O’Brien)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

论坛旨在推进中欧气候变化合作及学术研究,深化双边人文交流互鉴;从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业等视角探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关键议题;共同挖掘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启中欧可持续合作新征程。本次论坛由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中国研究院院长王黎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共同发起。

何向东表示,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以实现绿色和低碳发展,包括重点开展生态保护、制定“双碳”目标、建立全国性碳市场交易机制及切实有效的南南合作。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非常期待能与爱尔兰一道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共同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孙桢表示,气候变化作为现实而紧迫的危机已成为确定性事实,另外,气候行动方案特别是低碳能源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在上述两个确定性之外,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不确定性。中方主张,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是唯一选择。中欧应深化气候对话与合作:第一,共同落实双方元首共识,加强对接协调,将以往三次高层对话达成的广泛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第二,捍卫气候多边规则,欧方应带头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持续实施,克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第三,践行低碳转型承诺,共同化解转型难题,为全球低碳转型贡献务实方案。中国期待欧盟能妥善处理短期局部能源危机和长期全球气候危机的关系,坚持履行自身气候承诺和义务,期待在共同努力下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更多确定性。

奥瓦伊斯·萨尔马德表示,气候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努力,共同找到解决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致力于与公共及私营部门开展紧密合作,找到切实解决方案,更好地减少碳排放。多边合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要。

恩达·肯尼表示,爱尔兰和中国有着超过40年的外交关系,在此期间双方在贸易、商业、高等教育、技术和制造业等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合作,爱尔兰积极寻求和中国、欧盟的合作,为各方的共同利益而努力。他特别赞赏论坛设置的青年大学生圆桌环节,认为这一代年轻人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相信他们在讨论高等教育、能源安全和可及性等关键议题时能够提出更多令人信服的论点。

杜鹏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是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要责任。中国和欧洲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中流砥柱,也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者。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围绕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一带一路”等议题开展深入研究,积极组织国内、国际学术对话交流,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气候变化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论述和发展成就,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他指出,“中欧气候合作论坛”对中爱两国乃至中欧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起到推动作用,希望继续深化两校合作,使论坛形成长效机制,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马克·罗杰斯表示,我们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治理结构,保障公正的可持续转型。中国可以为世界做出极佳的典范,带动其他国家共同行动。大学在这样的转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开展,而且能影响和改变青年一代的行为和看法。

在论坛主题主旨演讲环节,意大利前教育部部长、萨里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创始所长洛伦佐·菲奥拉蒙蒂(Lorenzo Fioramonti),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作主旨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主持。

洛伦佐·菲奥拉蒙蒂认为,我们不能只看到为气候治理需做出的牺牲,还需要交流和讨论更多建设性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对未来社会的愿景、彼此的经验以及可采取的具体行动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巨大机遇,当下的牺牲带来的是更好的生活。他同时强调必须以青年人为核心,对可持续教育进行投资,带动所有人积极面对和处理气候变化,为大众打造更美好的社会。

李俊峰认为,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和欧洲在合作时应正视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应看到,不论是欧盟还是中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希望中欧通过对话的方式促成在联合国框架之下,本着共同带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本着公约精神、《京都议定书》以及《巴黎协定》的各项原则,把这些目标化为行动。在COP27期间,我们任务是落实,而不是提出新的目标或者方向;不是改变方向和目标,而是提出落实方向和目标的计划。

谢玉红认为,中国和欧洲在应对气候问题上一直走在全球前列,双方开展多次环境和气候高层对话,建立包括中欧能源合作平台等机制在内的中欧协作机制。中华环保联合会作为全国性的民间环保组织,一直强调多环境议题、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治理,建立面向企业和公众的碳普惠平台,并推动气候立法及碳减排相关咨询等。

此外,多个平行论坛同时进行。主旨分论坛“绿色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世界大学校长圆桌论坛”由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副校长德洛丽丝·欧瑞丹(Dolores O’Riordan)主持,联合国大学高级副校长白波濑佐和子(Sawako Shirahase),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刘元春,英国利兹大学常务副校长于海穗,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副校长李锦元,以及世界大学联盟(WUN)前执行主席、澳大利亚-非洲大学联盟(AAUN)主席、悉尼大学教授约翰·赫恩(John Hearn)参加研讨。

白波濑佐和子认为,高等教育对于绿色转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开展实现绿色经济过程中必要的创新和研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大学需要给年轻一代提供更多支持。

刘元春认为,推动绿色发展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这对高校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绿色发展与所有应用型学科和产业都有着密切联系。高校需要思考几大问题,包括如何将“绿色+”贯穿到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范式中,如何通过绿色理念、知识和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和专业,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人才和推动可持续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于海穗认为,英国利兹大学在过去多年来通过制定自主的气候规划、与城市合作开发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和净零排放城市项目以及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力图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助力在203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在这一点上领先于英国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其他大学的实践。

李锦元认为,绿色建造和职业教育的融合要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将绿色建造融入专业建设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生态文明的思想为指引,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建立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绿色建造人才的培养体系。

约翰·赫恩认为,大学的学者和学生参与可持续研究和教育,通过论坛等形式交流前沿知识,针对绿色经济转型展开讨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希望此次论坛可以引发后续更多的思考和行动,构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研讨网络和伙伴关系。

平行论坛一主题为“欧洲能源安全与发展”,由许勤华主持,都柏林大学能源所教授、所长安德鲁·基恩(Andrew Keane),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晓光,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可持续能源政策处长迈克尔·威廉姆森(Michael Williamson),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欧亚研究院研究员刘旭,都柏林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帕特里克·保罗·沃尔什(Patrick Paul Walsh)参加研讨。

平行论坛二主题为“能源可及性和气候金融合作”,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双碳”研究院、欧亚研究院研究员王克主持。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前副执行秘书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前总干事普拉迪普·蒙咖(Pradeep Monga),中诚信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险峰,毕马威爱尔兰税务总监伊特娜·肯农(Ethna Kennon),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风险绩效部主任黎蕾,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市场机制部理论室主任、副研究员王际杰,亚洲开发银行首席能源专家翟永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副院长罗煜参加研讨。

平行论坛三主题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合作”,由爱尔兰前教育部部长、爱尔兰中国研究所董事罗里·奎因(Ruairi Quinn)主持。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BlockEnergy执行董事Kraken Yu,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资深主管赵静,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蓝虹,全球绿色发展组织(香港)联席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全球顾问委员会委员Willie Shiu参加研讨。

青年学生圆桌论坛以“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和爱尔兰中国研究所的学生代表作报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Nexthypothesis主编赵浩天主持。

最后的鸣谢、闭幕与展望环节,由王黎明,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李贞实,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双碳”研究院研究员竺效作论坛总结发言。

中爱建交40余年来,两国在贸易、商业、教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中国和欧洲在气候合作问题上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发展前景,推动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走深走实,有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解决方案。本次论坛既是为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献礼,也是对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积极响应。

上一篇: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学生在第二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意大利暨圣马力诺赛区比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篇: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孔子学院教师培训“新形势下国家中文教学资源创新与发展”